经常有人问,市场感从哪里来的,你怎么没有市场感?老板问中层,中层质疑下属。前几天,一个做咨询的朋友也问到这个问题:怎样才有市场感?市场感是个人对市场的主观感受、感知和感觉,这种感受、感知和感觉也是有“规律”可循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,根本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,找到一些“规律性”的东西。我个人认为,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和修炼自己:
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生活
有时候,我们要有时间想想策略、想想竞争、想想产品、渠道、团队和品牌推广各方面的问题。我们做了什么,还有什么没有做好,能做什么?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。很多时候,灵感或有效的策略是在不经意间出现。没有良好的心态,干不好工作;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也干不好工作。
要有正常人的生活,这一句话看似无用,实则是“饱含”真理。不要为了工作而放弃了健康,放弃了家庭,如果只是工作,没有了生活,工作也失去了意义。心态决定一切,可能会有“夸大其词”的成分,但没有好的心态,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的。处处留心,注意细节,不要为了目标放弃过程,不要焦虑,成天紧张兮兮的,精神紧绷,哪会有什么感觉和灵感呢。
敏锐来源于日常积累和职业习惯
任何的感觉和灵感,必然是平时积累的结果和爆发。平时如果不留心积累,一旦要用到哪个方面的知识就处于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不利局面。对于客户抛出来的各层面的问题没有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资料收集,不能得出完整的解决方案,如果从思路上不能自圆其说,怕是没有“下文”的。人跟人的智商差距不大,只要善于发现和积累,时间长了,就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了。
在大学时代,教营销学的老师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我们说:留心自己感兴趣的3-5个行业,不断积累知识和行业发展相关信息和数据,将来会有大用处的。那时没有什么深刻体会,但也部分照做了。没曾想到,自己毕业进入的第一家企业就问到了行业的问题,已近对行业发展的“大致”的观点和策略,还好,因为有积累,轻松过关。那时起,就加深了自己平时要多积累的想法。平时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,总得说来,要做到“三心”,留心、用心和恒心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积累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。
如果你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,说明你做的不够好。如果真正做的够好了,你已经在这个层面上得到了提高,你所思考的问题就绝不仅仅还在你认为很苦恼的层面。任何问题表面上看起来纷繁复杂,但最关键的无非只有一点或二点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不会只有一种或两种,因为发现问题相对来说考验的是眼光、敏锐。
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
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。”道理就是不断的去看别人怎么做的,自己收到了哪些启发。如果经常是闭门造车,坐井观天,能有什么提升呢?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,他的管理哲学就是:市场要跟着感觉走。什么意思?难道仅仅是主观感觉就能做到600亿,显然这个感觉只是表象。
对于“市场,我是跟着感觉走”这句话,很多人大肆批判;很多人不以为然。但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太多深意,你去了解一下,难道宗庆后真的是坐在家里“跟着感觉走”,做出来那么大的市场?绝对不是,他每年出差200多天,把根深深扎在了市场,无论是媒体、渠道、终端、消费者,都在他的“感觉中”,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调研,市场调查,比起所谓的“突击型”定量、定性研究,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!
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工具
完整的营销知识。这是销售的“大规律”。告诉你在怎么样的一个框架之内思考和分析问题。营销的概念很大,包罗万象,环境分析、调研、市场细分、目标市场、定位等,甚至品牌都涵盖在内。你首先得要搭建一个框架,然后在实战中不断丰富其内容。
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营销包含什么内容,基本的框架是什么?怎么进行市场分析、怎么进行渠道设计?那么你就好好学习一下营销管理或营销学的内容。不要以为这件事情太简单,往往简单的事情包含了深刻的含义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上初中的时候,没有把课本的内容吃透的学生,特别是理科的学生,到了高中基本上会很吃力,考试成绩也好不到哪去?因为理科是非常系统的学科,没有基础,越往上走,感觉越吃力。
营销也是一样的道理,既然是一门学科,肯定是很系统的。诸如:营销4P(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)的框架,只有全面了解了这项内容,在考虑一个市场时,才会不遗漏要素,当然,营销绝对不仅仅是4P那么简单,但这是基础。如营销方面是书籍:经典的科特勒《营销管理》《成功销售必读的24本书》,还有组织、考核、流程方面的书;品牌方面的书籍:凯勒《战略品牌管理》;广告方面:《科学的广告》、奥美《360度品牌管理》;启发、锻炼思维方面的如《六顶思考帽》,当然不局限上面的书。
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
比方说,你去走访某产品的一个区域市场,你怎么判断这个市场的现状和主要问题。这就分了两个层面。第一个层面:你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,产品(动销、陈列等)、产品组合(产品线),渠道(包括经销商、分销渠道)、终端(分类)、团队、竞争状况、价格体系、宣传推广。
另外一方面,你要知道哪几个产品是销售最好的?怎么判断呢?如果是饮料,你要看分销的出货和库存,还要看终端里面,冰箱的出样和陈列,单独的一个冰箱和两个冰箱会是怎样。如果是自有的冰箱哪几个陈列的产品,一定是畅销的。看分销,产品组合有几个,出货量如何?看卖场,堆头位置、陈列,标准如何,再看生产日期,多看,便知道动销情况。
有理论的指导,也要有具体的经验,只有如此,才真正具有所谓的市场感。